这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。
我有一部很喜欢的美剧叫《犯罪心理》,在一集中有一段连环杀手和FBI探员霍奇的对话。
面对犯罪事实,连环杀手辩解说:“你不能怪我犯罪,所有小时候受过虐待的人,以后都会变成连环杀手。”
霍奇的回应是:“不,只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连环杀手……还有一些人长大后变成了……抓他们的人。”
这便是“原生家庭不幸福”这个问题,拉到极限之后的本质性回答。
卡尔 · 荣格说过:“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,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,决定着一切。”
创伤会给我们带来长期影响,塑造我们成为什么样子,但这些影响最终会带来哪些结果,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。
有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,在亲密关系中极有可能没有安全感,但是也有极大的可能,借助“没有安全感”,成长为一个闪闪发光极有安全感的人。
一、亲密关系是你在原生家庭中,
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复刻
我们现在构建的一切社会关系,都是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关系的复刻版本。
那么,我们现在说缺乏的安全感,回到原生家庭,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1、和原生家庭中,父母回馈的信息有关
“安全感”说白了就是“你觉得自己是安全的”。
我们可以通过最常见的,父母吵架的例子来说明。小的时候父母都会吵架,问题在于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正是对外界、对自我形成的时期,他们是通过父母的言行和教育,去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。
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办法分辨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的真伪的。对于他们来说,父母说的话、做的事都是真的。
在争吵过程中,父母会说,我不活了,我要离开这个家,我们这个家就这么散了吧…对父母来说只是吵架,那些气话,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,可是对孩子来说,都是真的,就是天真的塌了,毁灭了。
我的一个客户小赵,安全感相对俱足,说到父母吵架,她说:“我小时候看到父母吵架,心里会很害怕,然后就是忐忑,我觉得世界要毁灭了,天要塌了,我会躲在一个地方静静等待争吵过去,然后看看,他们有什么反应。”
如果一个孩子,长期待在这种“濒临崩塌”的边缘;如果父母维系的家庭,透露出一种极度危险随时可能失控的气息,那么孩子,又如何获得安全感呢?
他整天体验到的,都是惶恐害怕的感觉,这个感觉蔓延进人格和潜意识,当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会被触发。
知道学员小赵的父母是如何应对争吵之后的情况的吗?
争吵之后,小赵的爸爸会过来安慰小赵说,没事了一切恢复正常。没有其他学员儿时经历过的那样激烈的场面、没有可怕的话语、没有失控、没有离家出走,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给爸爸做饭,一家三口又和往常一样了。
小赵熟悉这样的结局,她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,父母争吵,然后一会就好了,不会有真的特别糟糕失控的事情发生,所以当小赵长大成人,再遇到类似的情景,她也知道,那些糟糕的、失控的事情都不会发生。
她的安全感是俱足的。这便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,最初的模式。
2、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影响
如果童年时本来就有不被爱、不被重视的创伤,而得不到归属感,再加上感情经历受挫或者遭过背叛,会加强童年的创伤,巩固了童年的“不合理信念”。
在亲密关系中,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很多问题:过度讨好、爱得很用力或者很卑微、过度付出、自己的情绪需要对方负责......等等。
有着这些行为的你就像木偶戏台上的木偶,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潜意识中那根看不见的细线操控着。
潜意识里,渴望被宠爱、被呵护,那些在原生家庭中未能被满足的需要,会在亲密关系中加倍讨回。
二、原生家庭的创伤可以被治愈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每一个人在成年之后,都会带着创伤,但创伤给人的影响没有正面、负面之分,它只是引发了我们心理上的偏好,而偏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。
1、与原生家庭和解
父母也是人,他们同样也有原生家庭和自己的问题,对于没有把曾经的我们照顾地足够好,又或者没有给予我们更多科学的培养,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的错,在那个时期,他们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了。
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,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,接纳遗憾的存在,认可遗憾是一个上天赐予的,认识自己,改善自己的契机,这症结才能打开。
2、两种心理干预
1)叙事疗法
通过倾听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故事,协助ta看明白自己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,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,引导ta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,唤起ta的内在力量。
2)心理暗示疗法
引导当事人进入某种生活情境或事件中,然后引导ta问自己:假设自己价值高很自信,面对某某情况,会怎么做?从而提升ta的自信。
3、提升自我
面对安全感的缺失,提升自己的价值必不可少,拓宽自己的社交,丰富自己的知识,增长自己的阅历。
当你的外表,内涵都已经足够棒的时候,你的自信,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,当你对自己有了“掌控感”,安全感自然也就提升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