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有学员说,我努力去跟他沟通了,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和我多说几句,总是这样,我觉得很累,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相信有不少学员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,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人有相同的困惑:遇到一个没有办法沟通的伴侣,该怎么办?
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为什么会难以沟通?
当伴侣不和我们交流时,我们常常以为他是对“我”有所不满。但是事实上,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他对“我”的不满,而是他自己遭遇了什么令他不满的事,或者他自己本身有什么样的问题。
可能他就是心情不好不想说话?可能他的性格就是比较内向,不爱交流?
当伴侣不主动沟通时,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去打开他的话匣子。把我们心里那份“他为什么、他怎么可以不和我聊天”的想法转化为:“他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?他是不是心情不太好”。主动地给予他关心,倾听他,而不是猜测和指责。
当然很多时候,伴侣也有自己需要独处的空间,你不能24小时都要求他陪着你,和你聊天。尊重他想与你诉说的需求,也要尊重他想保持片刻安静地思考的空间。
根据Wile(1981)的理论,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或者担忧时,有三种方式:攻击(attack),回避(avoid)或者吐露(confide)。但对于以上三种伴侣来说,他们只会选择前两种方式(阻碍情绪流动的),而不会选择第三种“吐露”的方式(促进情绪流动的)。
而“吐露”——对你信任的人表达私密的事情和想法——恰恰是传递情绪的一个关键。它是不夸张、不回避地描述你的感觉。“吐露”也是对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一视同仁的,不能只表达愤怒、伤感或恐惧,也不能只表达爱、关心、欣赏和需要 (Gleason, 2016)。
不懂得如何使情绪流动的人,在对另一半存有担忧或者不好的情绪时,就会以攻击或回避的形式表现出来;但能够使情绪流动的人,则会吐露这些想法。比如:
当我们在担心对方不重视自己的要求时,攻击的人会说:“你从来就不会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”,“你为什么总是迟到?”
而吐露的方式,则是诚实地说,“我有点害怕你会不在意我的需求”,“你来晚了,让我很担心。”
当我们害怕对方不爱自己的时候,回避的人会表现出一切都很好,但会把这样的猜测放在心里独自生气,在心里疏远对方,或者以自以为的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——实际可能是自己主动把对方推远。
而吐露的方式,则是和对方表达出,“我担心你对我的兴趣并没有那么大”,或者“我担心你已经不再爱我了”。这并不会让你处于什么“竞争中的被动地位”,它可能会让你受到一些伤害,比如拒绝,但长期来说,它是最能够让真正喜欢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。
学会“具体化”自己的感受
在真诚地与他人沟通之前,我们先要真诚地面对自己。有时,你可能只是感到在这段关系中不舒服,或者很疲倦,但并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;
这时,你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,允许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绪;然后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,有效地运用它们,表达它们。
比如你不能简单地说“我不舒服,我就是不舒服。”你要学着去体会和分辨,还是内疚?是失望?是尴尬?哪些情绪让你想到过去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体会过?
把那个情境也分享出来,用更长的话语去尝试表达和沟通,直到你确认对方理解了你的意思。
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
所谓共情能力,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,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。共情能力意味着超越自身的自恋而去理解别人自恋的能力。
简单来说就是:你的感受我能够懂。
人与人的沟通中,争议是很难避免的。沟通中最大的问题是理解差异,怎样化解争执,处理差异。
一个共情能力高的人会理解一个人在抱怨、反抗低落等负面情绪时的心理感受,并且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用带评论性的语言去回复你,而是简单地告诉你:“是啊,这个真的好难啊”;“确实,我也觉得是这样的”;“是啊,我也觉得......”
在争执的过程中,总是会出现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,听起来似乎谁都没有错,谁都有道理。可事实上这样的争执是找不到意义的,并且容易陷入死循环。这种情况下,你们之间需要的就是一种共情能力,不是各自叙述自己认为对的理由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,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对方,和对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同。
你主动向对方表明自己能够理解你的想法,并且觉得确实如此。这时对方就会觉得似乎遇到了一个懂自己的人,他会在那一瞬间感到如释重负、并且喜不自禁。同时这样也激发了他想和你沟通的欲望,那么你们之间的争议也能得到进一步的解决。
对于任何人来说,理解,都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,所以当一个人能够获得别人的理解时,他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妥协和依赖。
当你和对方表达了理解,那么对方也就不会再那么固执己见。如果你能切身体会伴侣的想法,那么他就会觉得与你沟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,他就不会再那么抗拒和你沟通,反过来,他还会主动与你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