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情当中,有些人做了看似平常的事,换来的是如胶似漆、相亲相爱。
而有些人,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,去做一些看起来不平常,甚至富有挑战的事,但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爱。
这个世界上,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:付出,就应该有回报。
爱情里过多的“付出感”,实际上是谋杀爱情的凶手。
很多人对于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:只要付出真心,对方就会爱上我。
但这个世界上,付出必有回报,但爱情除外。
在爱情里,没有真心不行,可只有真心,更是万万不行的。
01 先看看以下3种无效付出,你中了几个?
现实生活中,有些人认为喜欢一个人,就要不停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,并通过不断付出的方式,来博得对方的好感,从而获得爱情。
但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效付出。
无效付出,从字面理解是,付出了真心,但没有效果。从做法来讲,无效付出大多是以自己主观理解角度出发,去为对方做一些认为对其有利的事。
那么什么是无效付出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:
1、表演式付出,是追求爱情的大忌
刻意的付出,越付出,越失败。
在爱情中,看起来好像付出了很多,熬了很多夜、做了很多事,吃了很多苦,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收获。
表演式付出,实质只是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,只是一种“伪付出”。
心理学上的自我服务偏见指出:
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,会表现出一种潜在的偏见。我们一边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失败开脱,一边则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赞誉。
自我服务偏见,是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,是影响人际关键的重要因素,同样也是影响我们判断爱情的关键。
“我都付出了这么多,TA还是不动心,我也没办法了,我尽力了。”
持续不断地付出真心,其本质并不是我们认为付出就会有回报,而是我们在为最终不得不放手,为自己开脱的借口。
这样的真心付出,越付出,表演程度越高。而我们都知道,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,到底是爱还是表演,对方一清二楚。
在爱情中,我们一定要避免“伪付出”。假装付出的真心,对方不会珍惜,追求的爱情也不会陪“伪付出”演戏。
2、执念式付出,是追求爱情的阻碍
过量的付出,越付出,越相悖。
人在追求爱情时,应保持一个基本的自我觉察状态,在感情的冲动下,过多地为爱付出,非但无益于得到爱情,更可能会使得我们与爱情擦肩而过。
心理学上的契可尼效应指出:
人们很容易忘记那些已经完成的、圆满的事情;但对于那些中途结束,没有完成的事情却记忆深刻。
对于付出方而言,得不到的时候特别想要,似乎除了对方,我们就再也无法喜欢上别人了。其实执迷地付出,我们较劲的不是对方,而是在跟得不到的自己较劲。
执迷式的真心付出,是虚幻的,我们爱的并不是对方,而是自己想象中的对方,是自己极度美化后的对方。
其实质在于,我们并不是在追求一个人,我们是在强求一种100%的完美。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承受这样100%完美的要求。所谓的付出真心,其实是对对方的压迫。
越是付出真心,越是在强迫对方。这样的付出,只会让对方避而远之。
3、压力式付出,是追求爱情的陷阱
索取的付出,越付出,越不平衡。
付出与索取,虽然看上去没有丝毫关系,甚至在汉语中,付出与索取是相反的意思和行为。
但有压力式付出,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索取。只是这种索取变得非常隐蔽,常常无法让旁人意识到这一做法的问题。
爱情中的沉没成本,常常以“为爱付出真心”的形式出现,因此更容易使人在道德和心理上陷入自我安慰的怪圈,从而难以下决心去放弃已经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。
而当我们一旦对付出上瘾,实质上是以道德绑架去向对方,索取更多的、更大能量级的情感回馈。
正是这样的想法,让付出不再只是单纯的付出,反而变成了一种利益交换的方式,甚至是不符常理的“索取”。
付出感强的人无限放大自己的付出,无限向对方索取,越是真心付出,关系越无法平衡。
02 不懂两性思维差异,付出变成一种“自嗨”
爱情对于两性的意义是不同的。
哲学家休谟说:
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,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,就体会不到人类之间最美好感情的妙处。
差异性,并不只是在于表达方式上。差异性,广泛存在于男女的想法、感觉、认知、反应、需求、态度等方面。
这种差异的存在,既达成了在亲密关系中的某种平衡,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困惑、难以调和的两性矛盾。
心理学家罗兰·米勒所著的《亲密关系》一书指出:
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,主要来源于性别差异和性认同差异。简单来说,两性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和性别心理差异。
如果说,性别差异是天生存在的,进化心理学则认为:男女心理差异之所以存在,因为它们是长期机制演化的结果,是具有适应意义的。
从两性心理差异而言,在爱情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两个方面:
1、评分差异,导致双方对待感情态度不一
男性往往具有目标性,而女性大部分则关注感性层面。
而且恋爱中的男女在平衡对方价值的“得分方式”上是有差异的。
男性在恋爱中实行的“减分制”,如果对方需要的价值逐渐超出男性的能力或耐心,他会给这个女性减分;
女性则实行的是“加分制”,一旦女性建立起了一段感情,在感情中她往往会在关系中越来越依赖另一半,会用小事或小细节不断为对方加分。
例如在感情中,男性通常认为工作是最重要的事;而女性则认为有些事虽小,但意义很重,比如交流、拥抱等,而男性认为的豪车、社会地位,对于女性来说并不那么重要。
由此现象,恋爱心理学上的男女情感曲线差异理论则指出:
男性的爱很多时候源于一瞬间的刺激,一旦追求成功,他的兴趣值就会逐渐下降。而女性恰好相反,考察期长不容易“上头”,而一旦确立关系,兴趣值会逐步上升。
因此在爱情里,虽然我们可以靠一时的真心付出,和心仪的对象确立关系,但这种只靠真心维系的感情,更像是为表达真心而表达。
2、需求差异,导致双方表达感情方式不一
大体上来说,男性避免在别人面前留出自己的感情,那意味着示弱。而女性,情绪化被普遍认为是她们天生的表达武器。
大部分人认为,男性更加理性、也更容易回避感情;
而女性则更感性,则更擅长表达感情。
理性的人,在面对问题时,不会马上得出一个结论,在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,往往都是比较确定的答案,不容易更改。
而感性的人,往往容易被情绪带偏,大多数都是边说话边思考问题,不然在负能量满满的情况,很少能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。
“橡皮筋效应”指出:
男性在面对亲密关系时,非常容易走极端。如同橡皮筋一样,被拉伸到极限,会立即反弹。
这是因为,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,男性比女性需要更大的自由空间,也很享受在“独处”和“亲密”这俩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。
因此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,在确立关系之后,男性会更倾向于关系中抽离出来,而女性会比男性更看重关系的维护,各种稳定的关系会给女性带来安全感。
因此就算是两情相悦的关系,在确定关系后不能好好经营,也面临着分开的结果。何况是“只有真心”的单方面付出。
从性别差异和性别认知差异两方面,我们可以看到两性对于爱情,对于关系的看法都不一致。
因此,以“真心付出”为唯一砝码去追求爱情或亲密关系,本质上就是忽略模式了两性认同差异,是无法达成收获爱情愿望的。
两性认知差异模式,从源头就否认了“越付出,越能得到爱”这一观念。
那么,从两性互动的层面来看,爱情是否能建立在一方全心付出的基础上呢?
03 爱情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互动博弈,仅靠单一的付出是不够的
爱情是结果,不是目标。
很多人都说,恋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也是一件疯狂的事。其疯狂往往表现为无私忘我与不求回报,这与“博弈理论”这种理性的规则背道而驰。
但实际上,我们寻找伴侣,不管出于什么目的,人都有群居、与对方合作生活的本能。一提到合作,就必然出现双方的决策冲突和行为对立。
爱情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两性双方的博弈。如同任何关系,最好的结果从来不是一方大获全胜,而是双方彼此给予,彼此获得。这样的关系才能稳定并长远。
1、知彼跟要“知己”,有互动才有平衡
爱情中的两性关系博弈。
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,这就意味着关系是我们生存的刚需,和比人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求。从进化的角度来说,我们会本能地渴望爱、回应和鼓励支持。
但这个前提是,你得自知自洽,才能从付出中体验到幸福感。
不自知不自洽的人,更容易越付出越委屈。
因为博弈的底层逻辑,人与自己的关系。
主动追求并得到爱情,对我们而言,不止是情感层面的满足,更是自我评价体系的确认和提升。
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爱情给了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。在和另一个人接触、碰撞、冲突的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镜像的自我,也看到更为完整独特的自我。
心理学的投射效应充分表明,人的外在境遇,是内在潜意识的投射。
换而言之,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,自我价值偏低,那就无法期待别人爱你。
人在潜意识中恐惧的事,在他的人生中大概率就会投射出让人恐惧的事情。所以我们经常看到,内在恐惧或自我评价偏低的人容易遭遇被伤害。
不自信的人,容易被群体忽视;缺爱的人,更难以得到爱情。潜意识愤怒的人,很大成都上会遭遇那些让他愤怒的事情。
大多数无法与自我形成自洽的人,当遇到感情问题时,他们大多采取两种手段去解决问题:
① 去讨厌对方:用对方的行为,来惩罚自己,认为是别人瞎了眼,看不见自己的好。
② 去讨好对方:但越讨好,越遭人嫌弃,再全心付出,直至双方关系走入死局。
无法自洽→讨好或厌恶对方→更引来对方嫌弃→更加无法自洽。
这就是恶性循环。无法在博弈中实现自己的期望,是因为本身的基础就是不堪一击的。
2、相爱相杀互相付出,有互动才有平衡
博弈的基本模式,人与他人的交换。
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,这就意味着关系是我们生存的刚需,和比人交往是我们的基本需求。从进化的角度来说,我们会本能地渴望爱、回应和鼓励支持。
交换是合作达成的方式之一。正如硬币的两面,要合作就必然发生交换,要交换也必须在合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。
在爱情中,基于合作大前提的交换,普遍来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:
① 价值交换:互相成就彼此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大多喜欢高价值的东西,而抵触低价值的东西,这是人的天性。
越是高价值的人,可能身边越是有很多机会,大家通常会觉得高价值感的人有魅力,愿意去亲近他们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,越是高价值感的人,自身的价值也会被抬高。
我们在追求爱情时,会通过一系列手段,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价值。这些价值,包括外貌、能力、品行等等方面。恋爱关系的确立,实质上是双方对彼此价值的认可。
在恋爱过程中,甚至是在婚姻关系中,要想实现双方关系的稳固,很大程度源于双方是否能持续不断地为对方提供新的价值。
因此,增加自己的筹码,提升自己的能力,是在所有两性关系中相当重要一环。
如果一方无法持续提供新的价值交换,那么爱情保鲜基本是无法做到的。
② 情绪交换:互相接纳、理解彼此
人,都是感情的动物。两性的不同在于,男性回避感情,女性则善于表达情绪。
我们经常都能耳熟能详一些对对方表达情绪的句子:
“多喝热水”;
“别想了那么多了”;
“你就是最棒的,他们那是嫉妒你”
……
这些所谓的情绪交换,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一些看似正确的词汇,但并不能给到真正的情绪交换。
情绪交换,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情绪协调:
是指伴侣双方能够深层次地相互理解,并能将这些理解用恰当的方式相互表达出来,真正的亲密就会从中产生。
双方拥有情绪协调,比普通的价值交换,在亲密关系中作用更明显,更强大。对于双方关系运营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。
在面对双方差异时,我们第一时间被触发的是“元情绪”,面对“元情绪”对方是否能共情,是否提供恰当的情绪调谐,这其实决定了亲密关系是否能长久维系。
面对元情绪的正确处理,会让对方理解并体会到对方的感受,表达自己的意见,从而平复剑拔弩张的气氛。
因此,如何应对自己或对方的元情绪,实现情绪交换,是亲密关系的重中之重。
如果一方只愿意从自我角度出发,去付出自以为是的真心,对方无法在关系中获得情绪价值,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。
3、付出也需要能量守恒,及时止损。
日常中的重复博弈,收获美好爱情。
在恋爱关系中,不论是一见钟情还是友情变爱情,在之后一段相处时间中,彼此开始了互相的深入了解。有些情侣能走到最后,有些情侣则中途分手。
其实,确立关系之后的恋爱相处,就是一场日常的重复博弈,重复博弈是在很多事情达到最优解的办法。
了解彼此、相互磨合,总的来说都重复博弈的过程,在重复中,双方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认知,如能与对方达成一致,亲密关系则可继续。
重复博弈是指:
两方在相同或变化的场景下,不止一次产生交集。在理性的状态下,不可能一方永远输,一方永远赢。
在爱情里,不可能一方一直付出,另一方一直享受。合理性的“奖励”和“惩罚”,纠正自我的利己行为,以便双方长期性地合作下去。
感情中的付出,根本是为了置换得到对方的价值和能量,你来我往,彼此能量相当,感情才能长久。
如若己方的真心付出,并不能换来对方的“不上心”,在这种情况下还持续付出真心给到对方进行“奖励”,那么无异于鼓励对方的“不上心”行为。
一旦受到“奖励”,对方只会放任“不上心”这种行为,最终导致一方拼命付出,一方越来越嫌弃的后果。
人与人的关系本质就是一场博弈。从博弈的底层逻辑、基本模式中可以看到,只有一方努力的爱情,并不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权。
因此,以“真心”为唯一价值,在爱情中进行博弈,其实质是只提供一种价值,企图于对方交换所有,这样的想法是幼稚,在博弈中落于下方也是必然的。
没有任何爱情,不需要回报。爱情需要双方去维护,单方面的付出,早晚有一天会精疲力竭。
综上所述,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,如果无视两性认知差异,无视情感的互动作用,坚持无效付出,如果无法和对方达成势均力敌的动态平衡,爱情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。
好的爱情,不是上头式的一味付出真心,而是相互欣赏和依靠,又各自精彩。